语文课文解析

大家好,我是来自成都市凤凰小学校的唐颖,今天我的微课内容是《北京的春节》
同学们,老舍说: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。他的文字如话家常,亲切生动。
今天,我们走进《北京的春节》,聚焦“腊八节”片段,一起品味老舍“俗白”语言的魅力!
请同学读一读这些生字,说说你发现了什么?是的,他们都是儿化音,这是北京话里最鲜明的特征。
那我们把儿化音带入到我们的语句当中,思考:这与我们平常的普通话有什么不同呢?
是的,正因有了儿化音,把孩子的俏皮和对过年的期待都带出来了。要是去掉儿化音,说 “买杂拌”“买玩意”,味道就淡了,没那股生活的烟火气了。
除了儿化音和我们平常说话不一样之外,还有哪些语句和我们平常说话也不一样呢?
对呀, “老年间”“闲在”,都不是我们平常普通话中常使用的词语,都是老北京的口语词,换成 “在过去”“清闲”,虽然意思一样,但少了方言中的亲切感。老舍的语言就像一幅老北京的风情画,用日常的词汇勾画出热闹的春节场景。
那么,老舍的文章中,还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生动、有趣呢?
这句话有什么语言特点呢?
这是一句俗语,如果去掉,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?不错,如果去掉这句俗语,文章的语言便没那么亲切、有趣了。
这句话也很有趣,老舍把腊八粥所需要的材料全部都罗列出来了,他罗列完了吗?你从哪里知道的?
那其他作者是怎么写的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,对比两个作者,老舍是如何写清楚腊八粥所需要的材料的呢?对比其他作家的描写,比如斯妤《除夕》里的细腻铺陈,老舍更像一位站在胡同口的老者,用简单直白的话,把过年的热闹、人们的期盼,慢悠悠地讲给你听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满是生活的温度。
怪不得老舍先生说:这不是粥,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。为什么老舍先生这样说?把腊八粥比作农业展览会,多新鲜!用咱们熟悉的事物打比方,一下子就让人想象到粥里食材丰富,像展览一样琳琅满目,既俗又妙,这就是老舍的语言智慧。
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老舍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,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,再次感受老舍先生文字中蕴含的魅力吧!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朗读今天的共读任务。
老舍先生曾说:“文字不怕朴实,朴实也会生动,也会有色彩。”通过腊八节的描写,我们感受到他用最朴实的语言,传递出最浓郁的年味。下节课,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,感受更多京味风俗!回家后,请孩子们仿照老舍的风格,写写你老家过年的一个习俗,让我们也听听你家乡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