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政策讲解

各位团员青年,大家好!我是花山镇团委数字人讲师小陈,今天我带来的党团课是:党建引领红绿融合,数字赋能乡村振兴——从花山镇花城村实践看“百千万工程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下面我将从5大方面来授课。
一、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与“百千万工程”。
党的二十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,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,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是总要求,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。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旨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以县镇村为主体,促进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全面振兴,实现城乡共同繁荣。花山镇花城村以“红绿融合”为核心,数字化为驱动,探索出一条“生态美、产业兴、治理优、文化活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,为我们诠释着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之道。同时,花城村通过整合红色文化、绿色生态、数字治理、光伏产业等资源,实现从传统乡村向“岭南绿美第一村”的蝶变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二、红绿融合,传承红色基因,擘画绿美蓝图
红色铸魂,激活文化动力。一是党建引领治理。依托“花山老友记”党建品牌,组建党员、团员志愿服务队,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、零碳示范区建设,推动红色精神转化为治理效能。二是红色资源活化。花城村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诞生地,现存红四师成立大会遗址、花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等红色遗迹。通过打造红色主题彩绘墙、历史展陈馆和“红四师”小菜园,将革命精神融入乡村建设,形成“红色教育+文旅体验”的融合模式。
绿美筑基,打造生态宜居。一是全域生态提升。花城村建设15里紫荆绿廊大道,种植1200余株木棉、宫粉紫荆,打造3个小菜园、2个绿美公园、12户美丽庭院,形成“以绿为基、由绿及美”的生态网络。 这些“小切口”的改造,让村庄从“脏乱差”蜕变为“绿富美”,实现了人居环境的“大提升”。二是光伏赋能低碳。推广40户安装屋顶光伏,打造零碳绿美示范区,实现“屋顶发电、自用余电上网”,既增加村民租金收益,又能节能减排,形成“光伏+生态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三、数字赋能,智慧治理激活乡村新活力
数字平台构建治理新格局。一是“一张图”统管全局。通过数字乡村智慧大屏整合村务数据,实时监测垃圾处理、违停车辆、人员聚集等问题,AI智能巡检提升事件处理效率超50%。二是“小程序”便民服务。开发“数字花城”小程序,集成村务办理、三务公开、接诉即办等功能,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社保、医保等业务,累计解决民生诉求100余件,满意度达100%。
文旅融合激发产业动能。一是数字文旅推广。平台设置“红色花城”“绿美花城”模块,通过图文、视频展示红色历史和生态景观,吸引线上游客超10万人次,带动蓝莓种植、鱼苗养殖等特色产业数字化升级。二是智慧农业示范。与农科院合作建设1600平方米智慧小菜园,引入30余种作物,打造“红色教育+农业生产”的体验式文旅项目。
四、青春担当,共筑绿色发展新未来
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,也是绿美生态建设的生力军。在花城村的建设中,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号召,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责任与担当。青年团员们通过主题团日活动、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平台,向村民普及绿色发展理念,带动群众参与“见缝插绿”“美丽庭院”建设。此外,花城村还联合周边中小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与绿美科普教育实践活动,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感受生态之美,培育环保意识。
高校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积极参与。暨南大学“暖光益行”实践队,以“冬春交替,如何养生”为主题,结合节气特点展开科普,为乡村健康服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广东金融学院“莓”味“蓝”不住突击队开展慰问长者、生态环境保护、卫生保洁、政策宣传等一系列公益活动,并依托村内德裕智慧农业公司,以“直播+电商”活动、拍摄宣传片等方式,探索开拓多元化渠道的运营模式。
五、总结与展望
各位团员青年,花城村的实践证明“百千万工程”不仅是政策蓝图,更是可触可感的民生工程。启示着我们:乡村振兴需以党建为引领,以创新为驱动,以群众为主体,方能绘就“产业兴、生态美、乡风淳、治理优、生活富”的新图景。青年朋友们,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号角已全面吹响,让我们以典型为榜样,勇担时代使命,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伟大实践,用青春和汗水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!
今天的党团课讲授到此结束,感谢大家的参与,希望很快能与大家再次见面,谢谢!